
《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人物单元中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挑粮的故事,来赞颂朱德总司令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以下是我对这一课件设计的详细思考:
教学目标
- 认识生字“朱、攻、守”。
- 掌握课文中的常用词语,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 感受革命先辈不畏艰险、以身作则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教学准备
- 课件中提供了多套分课的图片和文字(如“挑粮”、“守岗”等),适合在不同课时使用。
- 课前预习要求:5遍朗读生字,观察笔顺。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图文结合,引出人物形象
- 图片引入
- 出示“扁担”图片,引导学生提问:“这是什么?”(板书“扁担”)。
-
问:“平时人们用扁担干什么?能挑几袋粮食?”(板书“朱德记”)。
-
板书重点
- 朱德同志:板书“朱德同志”。
-
挑粮的动作:板书“挑粮”。
-
学生互动
- 询问:“朱德同志的扁担是哪些?”(回答:是朱德同志的扁担)。
-
鼓励学生猜测:战士们为什么不会用别人的扁担?
-
教师引导
-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用战士们的扁担?”
- 引导到:战士们自己挑粮,这样比别人来得难得多。
- 将战士们的扁担藏在博物馆中。
第二课时:感受故事内容
- 生字复习
- 跟着板书反复朗读生字:朱、攻、守。
-
集体记忆:朱(庄严肃穆)、攻(坚强勇敢)、守(坚守)。
-
课文阅读
-
阅读《挑粮》两小节,边读边思考:
- 战队为什么会合在一起?
- 灌输、粮食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需要“围攻”和“守岗”。
-
板书重点
- 战队的团结:板书“会师”。
- 运输粮食:板书“储藏粮食”。
-
围守家园:板书“围攻”,并标出“敌人”(红灯笼)。
-
学生互动
- 问:“红军是怎么储存粮食的?”
- 鼓励学生思考:“这些粮怎么存放得下?”
第三课时:感受革命先辈精神
- 板书重点
- 围守——板书“围岗”(板书“守岗”)。
-
要稳扎,要坚固——板书“坚守”。
-
教师引导
- 强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住朱德同志的扁担?”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扁担不藏,战士们怎么办?
- 希望他们不要被埋下,而是用自己的扁担去挑粮。
第四课时:敬爱革命先辈
- 板书重点
- 这根扁担是朱德同志的——板书“朱德”。
-
灌输的是粮食,是“产粮”,——板书“出产”。
-
学生互动
- 问:“朱德同志是怎么存储粮食的?”(回答:储藏)。
-
鼓励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要在山上建一座山?”
-
教师引导
- 问:“如果扁担不藏,战士们怎么办?”
- 强调他们“要稳扎,要坚固”。
第五课时:激发爱国情怀
- 板书重点
- 战队合在一起——板书“会师”。
- 围攻敌人——板书“围岗”(红灯)。
-
站守家园——板书“守岗”。
-
学生互动
- 问:“红军在山上,山下有什么敌人都要 attack?”
-
鼓励学生思考:如果他们不守岗,敌人会如何?
-
教师引导
- 强调:如果扁担被埋没了——战士们怎么办?
- 感受革命先辈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朗读生字和理解故事内容也有了显著提升。然而,部分学生在思考“战士为什么要藏住扁担”时仍有些困惑。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 针对这些难点,设计更多互动环节。 - 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 - 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希望这篇教学设计能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好的!以下是关于《朱德与 flattened bricks》的文章分析以及详细的思考过程:
文章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毛泽东主席带领红军上井冈山时遇到的困难和朱德同志如何用扁担帮助红军战士完成任务的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情景,尤其是战士们对朱德同志“记”的敬佩与同情。
重点分析
1. 文章背景
- 时间背景:1927年4月,红军上井冈山,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需要一个扁担来挑粮。
- 人物背景:朱德同志是红军的最高指挥官之一,他的扁担被战士们视为珍藏,认为是“记”的象征。
2. 文章内容
- 故事发展:
- 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扁担感到惊讶和敬佩。
- 朱德同志用扁担挑粮,带领队伍完成任务,最终与主席会师。
- 故事强调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价值。
3. 生字解析
- “扁”:在汉字中,“扁”读作“fán”,有使扁平、弯曲的意思。例如,“扁担”就是扁平的板凳。
- “记”:在句子中,“记”有记忆、记录的意思,也指把事情写下来的字或符号。
教学建议
1. 初读理解
- 先通读全文,整体感受文章的情景和情感。
- 结合课件中的图片,想象战士们对朱德同志扁担的敬佩之情。
2. 学习第一自然段
- 预习指导:
- 指出文中提到的关键词语:扁担、布匹、官兵仍然严密封锁。
- 讨论问题:“扁担”在本篇文章中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需要这样大的扁担?
- 朗读练习: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检查是否正确认读“扁”、“记”等字。
3. 激发思考
- 提出问题:“朱德同志用扁担挑粮的事迹有什么意义?”
- 尝试回答:“扁担是一个大的工具,能够帮助 soldiers完成任务。”
4. 课堂练习
- 读生字:比一比,再组词:
- “扁”()记()
- “防”()仿()
- “竹”()照()
- 填空题:“朱德同志仍然严密封锁地势十分险要……”
- 写词语:根据提供的词语,写出类似的词语。
5. 总结
- 教师总结文章内容,强调革命领袖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以及战士们对领导人的敬佩之情。
应用场景
- 初读阶段:
- 指导学生快速通读全文,初步理解上下文和人物关系。
-
提供生字卡片,让学生练习认读关键字词。
-
朗读阶段: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配合教师引导朗读速度和准确性。
-
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速来理解文本内容。
-
互动讨论:
- 提出问题:“朱德同志的扁担有什么特别之处?”
-
帮助学生分组讨论生字的意思和相关背景信息。
-
总结提升:
- 教师总结文章中的主要思想,如革命领袖以身作则、战士们的支持等。
-
鼓励学生思考“这启示我们什么”?
-
课后巩固:
- 组织学生组织读书会或读书讨论,分享学习感受和收获。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掌握生字的正确读法。
《朱德的扁担》课堂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生字(朱、德、扁、担、志、伍、泽、敌、陡、难、争、仗、疼、料、敬),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朱德的扁担》,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本课的核心思想(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 难点:正确朗读生字和理解文章的情境,体会革命领袖精神。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 引导观察
- 出示扁担图,指导学生观察记号的意思。
- 引出生字“记”(dān),并引导思考:朱德爷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
-
总结: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
-
揭示人物形象
- 出示朱德像和毛主席、周总理的形象,让学生理解这是革命领导人与群众的关系。
- 引导思考:朱德爷爷比传统革命家更爱兵如子、不搞特殊化。
-
总结:这是一根以身作则的扁担。
-
引出问题
- 师生共同提问:“这是哪根扁担?”(引导学生说出是朱德同志的扁担)
- 引出: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挑粮的过程,体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的精神。
二、初读指导
- 标点标注
- 指名学生标出生字词的拼音并轻声朗读。
朱 目 华 竹 来 工 凉 (朱、目、华、竹、来、工、凉) - 画出生字词解释
- 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用彩笔或圆点标注。
朱:翘舌音。
目:后鼻音。
十:后鼻音。 - 齐读生字词
- 朗读生字词,引导学生思考“记”是什么意思。
- 指名读第一段
- 指出生字词和词语,引导学生按拼音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课堂作业设计
- 理解生字词
-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2。
- 抄写生字词
- 学生将学过的生字词抄写在本子上,老师抽查检查。
- 朗读主干
- 朗读第三段,引导学生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扁担藏起来?
- 总结感悟
- 小组讨论: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 朱德的扁担 | 记 | 一根以身作则的扁担 |
| 朱德同志 | 战士们 | 聚会,粉碎敌人 | ```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革命领袖的精神和品质,并在朗读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