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及讲评教案
教学目标
- 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 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难点
- 借助直尺或米尺测量绳子的长度。
- 认识1米有多长,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 新铅笔
- 米尺(直尺和米尺)
- 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长的绳子
- 课件(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1. 预习:学生预习教材第5页内容。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1米有多长”,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1米到底有多长?”大家能回答出来吗?
3.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老师在前面走了一步,刚好是1米,那我站在前面,你往前走一步就是多少米呢?大家猜测。
4. 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的猜测不一样?(学生猜想和讨论)
5. 课件展示:直尺或米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米”的长度。
6. 教师总结:1米是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之一。
二、体验探究
活动一:认识米和厘米
教师活动:
1. 拿起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用手比划出大约1米的距离(大约5步)。
2. 问学生:“1米有多长?”
3. 学生小组交流,并回答。
4. 教师引导总结:直尺上的10厘米等于1分米,10分米=1米。
5. 教师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6.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m = 100cm。
活动二: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活动:
1. 出示课件或图片,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教师提问:“哪一步走的距离是1米?”(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思考)。
3. 学生小组合作:用直尺测量课桌、文具盒的高度和长宽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4. 问学生:“你是怎么量出物体长度的?”
5.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一:从物体的一端开始,沿着物体量到另一端;方法二:用直尺测量时要对齐0刻度线。
活动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1. 出示课本第6页练习题:
- (1) 教师提问:“比一比,哪个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小组讨论)。
- (2) 学生尝试用直尺量出1米长的一根绳子。
2. 问学生:“谁测量得对吗?”
3. 学生反馈后教师总结:1米是较长的一种长度单位,我们常用“米”来表示。
三、实践应用
活动四:量教室的长度
教师活动:
1. 出示课件或图片,学生观察教室。
2. 教师提问:“教室有多长?”(引导学生思考)。
3. 学生小组合作:用直尺测量教室黑板、墙壁等部分。
4. 问学生:“谁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5.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教室的长度大约10米或更长。
活动五:课外实践
教师活动:
1. 提出作业: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实际长度(如:书本、铅笔等),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四、梳理总结
教师活动:
1. 用米尺量出教室的黑板长度为多少米?
2. 学生小组合作:汇报测量结果,并计算黑板的周长。
3. 教师提问:“你们组谁量得对?”
4. 学生反馈后教师总结: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发现1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
五、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1. 在数学作业本上,画一条大约1米长的线段。
2. 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题,巩固对1米的理解。
教学反思
-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 教师设计合理,环节清晰,重点突出。
- 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特别是小组合作环节。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