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制布裘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解读解读解读
新制布裘
唐代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解读解读解读解读
译文
洁白的桂布如同白雪,柔软的吴绵像云般软薄。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上.
谁知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解读解读解读解读解读
注释
布裘(qiú):布制的绵衣。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
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拥:抱,指披在身上。
眠:睡。达晨:到早晨.
严冬:极冷的冬天。
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半夜。
逡(qūn)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
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
p>>解读解读解读解读解读解读
译文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注:白居易主张诗歌要面向公共利益和民生福祉。)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p>>赏析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反对追求个人私利,认为诗歌应服务社会和民生。他的诗歌具有超越自我、兼济天下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他高远的社会理想。诗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一句特别引人注目,反映了他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平衡的理解和追求。
p>>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元和元年(806年),当时新制布裘,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高远的社会理想。另一段写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诗人为母亲在渭河北岸的渭村生活,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生活,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帮助他人、关心民生的思考。
p>>赏析
白居易认为诗歌应服务于公共利益和民生福祉。诗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句揭示了他高远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这句话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他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平衡的理解,以及他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决心。
p>>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诗歌常常具有深厚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他的诗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和思想,也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这首《新制布裘》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改革家和政策制定者的理想。
p>>赏析
白居易的诗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实关怀。他在诗歌中展现出对民生的关注和追求,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他的思想和艺术在当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p>>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诗集《新制布裘》等作品展现了他在改革和民生方面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关怀。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关注和回应。
p>>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期间他通过写诗表达了自己对民生的关注和改革的决心。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p>>赏析
白居易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诗歌既展现了个人情感,又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在他的《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担忧和改革的决心,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
p>>赏析
白居易的诗歌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实关怀。他的思想和艺术在当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